泛资讯网,洞察社会,观察百态,百科资源,理性平和,正能量尽在泛资讯! 探寻新闻背后的故事

泛资讯网,洞察社会,观察百态。

理性平和,百科资源尽在泛资讯!

联系我们

电脑版:www.cy468.com  
版权 泛资讯网 所有  
手机版: m.cy468.com
泛资讯网于2018年9月8
泛资讯网,洞察社会,观察百态,资源工具,理性平和,正能量尽在泛资讯!

泛资讯网,洞察社会,观察百态。

简体字的前世今生

发表时间:2018/11/24 13:32:25  作者:田松青  浏览次数:112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泛资讯网,洞察社会,观察百态。

简体字怎么了?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自此,在我国大陆地区,繁体字和简体字相安共处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有关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争论突然成了“网红”,而且持续至今。这种争论有来自“官方”的,如2009年3月有媒体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有三:

1.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2.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3.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而更多的自然是网上“民间”网友的争论,并很快从内地延伸到了港澳台地区。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一段据说是台湾网友调侃大陆简体字的“顺口溜”:

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聖不能听也不能说,買成钩刀下有人头,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

这段“顺口溜”流传甚广,而且看上去好像还蛮有道理的,随后再加上网上一些其他的“看上去好像还蛮有道理的”说法,简体字在这场网络争论中几无还口之力,完全处于下风。

简体字就真的这么不招人待见吗?

简体字≠简化字

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这场网络争论简化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孰优孰劣”这一主题,用现在的流行说法即“繁体字PK简体字”。然而,从网络争论的内容来看,大家显然搞错的对象,实际上这场“论战”应该是“繁体字PK简化字”,而不是“简体字”。

于是大家不禁要问:难道“简化字”和“简体字”不一样吗?

是的,不一样。

让我来简单地科普一下。

首先,“繁体字”和“简体字”是一组相对而又联系紧密的概念,两者形影不离。因为汉字从产生之始,就有一字多形的现象,即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而通常这几个形体的笔画有多有少,那么笔画多的叫“繁体”,笔画少的叫“简体”。比如“虎”字,在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甲骨文中有几十种形体,请看下面的例图:

图片图片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的甲骨文“虎”字最为繁复,图二就简单很多,图三则更加简单,甚至比现在的“虎”字还简单,由此我们可以说,相对于图二和图三,图一的“虎”字是繁体,图二和图三则是简体;相对于图三,图一和图二就是繁体,甚至现在的“虎”字也是繁体;相对于图二,则图一的“虎”字是繁体,图三的“虎”字则是简体。

“简化字”则是专指我国1956年所颁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简化以后的现行通用字,亦即现行的正体字。所以,严格地说,过去的简体字不能叫做简化字。

所以,现在我们通常说的(包括网络争论)“繁体字”应该是指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之前使用的通用正楷汉字,而“简体字”即指1956年后的“简化字”。正是由于这种民间的称呼,给大家带来了不少误解,其中最典型的误解就是:先(1956年以前)有繁体字,后(1956年以后)有简体字;简体字是将繁体字的笔画简化或另造字而来的。

易认易写是刚需

使用文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这一目的使得文字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人们为了通过文字更快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就会要求文字越简单越好。而汉字几乎从创造出来以后,易认、易写就是刚需。

但汉字的简化道路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有着由繁至简再到繁并最终走向简化的曲折经历。之所以造成这种曲折,大概是因为古人一直没有搞懂:易认和易写这两种刚需竟然是一对矛盾体。

汉字要易认,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字一形一音一义,即一个汉字只有一种写法(形体)、一种读音、一种意思。但是要实现这个理想的后果就是汉字的数量大大增加。之所以会这样,一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有更多的新生事物大量产生,由此也就产生了大量的新的汉字。而且,这些新造字几乎绝大多数为形声字,因为造字六法中形声是最方便快捷的造字法。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书写和使用的统一,一些原本是象形和会意法造成的字,也被用形声法改造成了形声字。如:“鳳”(凤)本来是象形字,小篆则写成了“鸟”形“凡”声的形声字。“雞”(鸡)本来是象形字,小篆则写成了“隹”形“奚”声的形声字。“背”字最初写成“北”,本来像两人相背而站,后因被假借为表示方位的“北”字,小篆则加了形旁“肉”(表示与人体有关),成为“肉”形“北”声的形声字。

由于大量形声字的产生,汉字在笔画的发展上呈现出繁化,即以笔画增多为主的趋势。特别是汉代以后,楷书成为正体字,为历代沿用,直至清末。在这漫长的一千多年中,汉字形体的发展十分稳定,几乎没有出现什么质的变化。特别是一大批楷书大家(如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的涌现,使得他们所书写的楷书汉字成为后代正体字的楷模,代代相传。

如此一来,随着字形、字体的规范,“易认”的刚需基本上解决了,然而,“易写”也是刚需啊,难道广大书写者对那么多形体繁复的汉字就无动于衷了吗?当然不是。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实际上,在汉字看似稳定发展的一千多年中,民间简写、简化的暗流一直汹涌不断,从未停息。即便是上述楷书四大家欧、柳、颜、赵,他们也是书写简体汉字的积极分子。请看下图:

图片图片图片

颜真卿楷体

在颜真卿书写的碑帖中,类似“亂”、“蓋”、“繼”等字即写成跟现在简化字一样或类似的简体字了。当然,古代并没有简体字这个概念,所以这些字被称作异体字或俗体字。到了明清两代,这种简体的异体字、俗体字在刻本、手抄本、信札及书法作品中可谓触目即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用书写简体的异体字或俗体字来满足“易写”这种刚需已经是大势所趋。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简化字,并不是什么心血来潮的新鲜事物,而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易写”刚需的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一蹴而就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随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简化汉字的呼声日益高涨,以至形成一种社会思潮。此后的二十多年中,许多著名的文字学家如杨树达、钱玄同等多次在《新青年》等媒体上撰文,大力倡导简化汉字,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汉字简化方案。1934年,钱玄同又一次向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正式着手编选简体字表。2月24日,上海《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此报道一出,顿时引爆相关各界,上海其他报刊纷纷响应,相继转载《推行手头字缘起》。手头字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小朋友》《中学生》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汉字的简化终于从民间转向了政府层面。

1935年8月21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终于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324字。其简化汉字的原则有三:(1)依述而不作之原则;(2)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3)原字笔画甚简者,不再求简。在公布《字表》的同时,教育部还提出了推行的具体办法。《字表》的公布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欢迎,但它却遭到国民党内保守势力如戴季陶等的强烈反对,结果于次年的2月被“暂缓推行”,使得这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功败垂成。

国民党政府的简体字运动夭折了,但它为新中国的汉字简化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汉字的简化工作受到了新中国政府的重视,并开始了有组织、有秩序的研究、试验工作。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于1954年年底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该草案于1955年2月在中央一级的报刊上发表,公开征求意见,同时把其中的261个字分三批在报刊上试用。经过近一年的试用,《汉字简化方案》于1956年1月28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1月31日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至此,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汉字简化运动,终于取得了切实的结果。而人民政府为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汉字简化方案》包括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分为三个表:第一表收230个简化字,这些字大部分已经在报刊上试用过,公布后即可正式使用;第二表收285个简化字,先试用两个月,经过修正再正式推行;第三表收54个简化偏旁,也要试用两个月,再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经过试用,对第二、三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

《汉字简化方案》采用了两种简化方法,即个体简化和类推简化。个体简化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简化,即表一、表二中的515个字。类推简化就是利用简化偏旁来成批简化,如“車”简化为“车”,那么“軋較軒靳輔”类推简化成“轧较轩斩辅”。用了类推简化,实际上得到简化的字多达两千多个。

古为今用

现在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汉字简化方案》中的这些简化字是怎么来的?是专家们凭空造出来的吗?

当然不是!

现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是在古代通行已久的一些简体字(异体字、俗体字)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整理和改进,并且参考了草书和行书的写法,吸取其一二,以便书写。也就是说,简化字实际上是对古代汉字的一种传承和整理,它依旧是汉字,但是变得更加容易书写。

尽可能地保留古代汉字是简化的一个原则,其最典型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一是直接采用古字。有些汉字最初较简单,后来随着汉字的发展变得繁复,简化字就采用这些字的古文字字形。

如:“網”作“网”,“雲”作“云”,“從”作“从”,“衆”作“众”,“氣”作“气”等。

二是同音(近音)假借。即用一个较简单的同音字,替代另一个繁复的字。

如:“醜”作“丑”,“鬥”作“斗”,“聼”作“听”,“後”作“后”,“幾”作“几”等。

三是保留字的一部分。如:“習”作“习”,“兢”作“竞”,“務”作“务”,“廣”作“广”等。这些字其实常见于明清的文书中,应该是当时的“简体字”(俗体字)。

四是直接使用古代的异体字或俗体字。如:“亂”作“乱”,“體”作“体”,“棄”作“棄”,“淚”作“泪”等。

简化的另一个原则是参古代书法中草书和行书的写法,并将其楷化,即把草书写成端庄的楷书。

如:“書”作“书”,“專”作“专”,“農”作“农”,“為”作“为”,“馬”作“马”,“魚”作“鱼”,“車”作“车”,“龜”作“龟”,“龍”作“龙”等。

草书楷化的另一种形式是部分草书楷化,即将字的一部分草书楷化。

如:“傳”作“传”,“偽”作“伪”,“濃”作“浓”,“斬”作“斩”等。

图片图片图片

“書”草书 “專”草书 “為”草书

简化的第三个原则是如果另造新的汉字,优先考虑形声字,以便识写。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完全另造一个新的形声字,如:“驚”作“惊”,“憂”作“忧”,“護”作“护”等。

另一种是改换声旁,即保留形声字原有的形旁,也将较繁复的声旁字改成一个较简单的字。

如:“億”作“亿”,“遼”作“辽”,“遷”作“迁”,“陽”作“阳”,“淚”作“泪”等。

除去上述三大原则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简化方式,叫做“符号代用”,即用一个较简单的字作为符号替代一个汉字中较繁复的部分。

如:“鄧”作“邓”,“難”作“难”,“區”作“区”,“羅”作“罗”等。这种方式实际书写效果很好,但是也最为人诟病,因为它脱离了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其字形与字义几乎完全脱离,符号性更强。应该说,这确实是简化字中的一个瑕疵。

易认易写,真实减负

先讲一个笔者亲身经历的故事:

有一年,笔者去宝岛台湾旅游,有一天住在日月潭,晚上闲逛,踱入一间茶庄,前面是柜台,里面是几张茶桌,茶庄老板的读一年级的小女儿正在写作业,我走近一看,她正在抄生字——看来只要是中国人,都要做抄生字这个作业。抄的是哪个字呢?我仔细一看,是“擊”字,即“击”的繁体字。我当时就暗暗为自己也是读一年级的儿子庆幸:幸好在大陆抄生字写的是简化字。同样一个汉字,“击”字只有5画,而“擊”字多达17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生字抄4遍,我儿子已经抄完4个“击”字,可怜的茶庄老板女儿刚开始抄第二个“擊”字。

现在社会上都呼吁给小学生减负,在我看来,简化字就是对小学生最大的减负。就拿《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一级字表”为例,该字表共收3500字,“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也就是说,会写会认这3500字,读书看报写文章基本没有问题了,而这也是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笔者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数据如下:

①这3500个汉字,简化字的总笔画数为33959画,平均每个字9.7画;繁体字的总笔画数为40976画,平均每个字11.7画。两者总笔画数相差7017画,平均笔画数每字相差2画。也就是说,总笔画数和平均笔画数繁体字都要比简化字多20%。

②这3500个汉字中,简化字有80%少于13画,而繁体字只有60%少于13画。也就是说,大部分常用简化字不超过13画。

③“一级字表”中,简化字超过20画的只有13个字,笔画最多的“矗”字只有24画。而繁体字超过20画的多达116个字,笔画最多的“籲”字有32画。

很明显,对于小学生(初学汉字者)来说,简化字实打实地减负20%,可谓功莫大焉。

庸人自扰之

让我们再回到本文一开始提及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孰优孰劣”的网络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简化字最大的“罪过”是割裂了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道理很简单啊,因为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书籍,都是用繁体字写成的。说来也巧,1935年民国政府要推行简化字,当时的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听闻后,向蒋介石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并三个月拒绝参加国民党会议。结果导致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荒谬吗?是很荒谬!但不是简化字荒谬,而是“割裂”和“破坏”的担心很荒谬。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说:这个锅,简化字不背!

简化字不是一种新的记录汉语的文字,它依然是汉字,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汉字从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一路走来,字形一直在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鸟”字为例: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商代金文 甲骨文 春秋金文 小篆 秦简

鳥 图片

隶书 楷书(繁体) 草书 楷书(简化字)

我们可以看到,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繁体字),“鸟”字的字形变化非常大,而简化字相对于繁体字的变化是最小的。所谓一叶知秋,上下五千年,汉字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它们一直都是汉字,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却一直没有被割裂过。那么,字形变化最小的简化字又怎么会“割裂”和“破坏”中华传统文化呢?所以,请大家尽管放心。真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好了,让我们再回到本文开头网络争论“繁体字和简化字孰优孰劣”这一主题,我想,我们应该有结论了,那就是:繁体字和简化字都是汉字,并无优劣之分。它们都在不同的时期,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它们完全可以和平相处,“相看两不厌”。

最后,想简单地说一下关于学习繁体字的问题。其实学习繁体字并不难,只要是小学毕业已经会认3000多个汉字,学会认识繁体字至多一周时间就可以了。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繁体字难认难学,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繁体字。在大力提倡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建议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在初中适当地加入学习繁体字的课程,作为课外阅读或拓展课,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认识繁体字。毕竟,要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繁体字可能有时还需要认一认的。


(作者田松青为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本文根据作者在“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 系列讲座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LOGO

http://www.cy468.com http://site55272.f.zhuolaoshi.net

http://m.cy468.com http://m.site55272.f.zhuolaoshi.net

泛资讯网,洞察社会,观察百态,百科资源,尽在泛资讯!欢迎您的光临!

联系QQ:942337312 版权 泛资讯网 所有 联系邮箱:9423373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