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8/09/07 19:44:18 浏览次数:1274
照理说,经过这几年的熏陶,深蓝君早已习惯某些媒人“指鹿为马”的伎俩了。但昨天就看到这则新闻,还是气不打一处来。
上面还只是罗列的一小部分媒体,其中不乏网易新闻、凤凰资讯等重要媒体。当然,黑警新闻怎么能少得了“澎湃新闻”!
这么多媒体集中报道重庆丰都交警开“年票制”罚单,2000块管一年。这次丰都交警看你怎么抵赖?!
然而,点开网页一看,根本就是不是那么一回事!
新闻内容里斗大的字写着丰都“交通执法大队”!
不知道这几个媒体的记者同志是眼瞎呢!还是法盲?
硬生生把标题写成了“丰都交警”。
你们这是赤裸裸的碰瓷啊!
交警和交通执法的区别:
呃!警察和城管你们能分的清楚嘛!如果可以,你们就一定能分得清交警和交通执法。
首先两者的服装和徽章就不一样!而且区别明显!所以文章中用交警的配图,明显就是在误导公众。
下面说具体不同:
上述内容建议没有生活常识和法律常识的个别记者和媒体编辑自觉抄写一百遍
按理说,如今的记者,只要是正规持证,至少也是大学文化了,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总是有的,那它们为什么会把交通执法说成是“交警”呢?!
深蓝君认真琢磨了下,认为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
1、恶意黑警,制造仇警气氛。
公众仇警,媒体的“丑警”宣传功不可没。媒体特别关注警察,因为警察的社会“出镜率”最高。出镜率和公众熟悉度,构成媒体第一资源。90年代早期,传统媒体吃皇粮,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公安英模群像,媒体要突出时代“主旋律”,公安英模是主旋律最合适的代表。同时,公安要从幕后走向前台,媒体是最好的展示平台。但是媒体的倾向很快发生了偏转,随着社会转型,媒体走向市场,靠“眼球经济”混饭吃。原先那种正面的文章大家看腻了,失去了吸引力。媒体报道为迎合大众心理,只能趋向于报道负面,猎奇新闻。以309国道山西段罚款事件为转折,媒体对公安展开了大批判。尤其是之后的陕西“黄碟”事件,广东孙志刚事件,四川女孩饿死事件,成都火车站警察小偷勾结案等。这些事件或案件暴露了公安队伍本身的问题,比如人员素质、执法指导思想、机构设置等等。但是媒体对这些事件或案件的特别关注,除了众所周知的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以外,还有新闻媒体追求注意力效应的因素。此后,警察形象跌落“神坛”,从人人羡慕,以穿警服为荣的时尚。到真警察不敢穿警服上街,仿警服泛滥的现状。即便是如今执法人员的素质水平再高,装备再好。以前那种一个警察一声棒喝,就能让一群违法分子乖乖就擒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就是诬陷丰都“交警”,你也没辙!
所谓记者?无冕之王也!他们占有媒体资源,能够鼓动公众,甚至代表公众关切。他们说错了,或是故意说错,大不了纠正回来,一删了之,也已是天大的恩情。“丰都交警”代表的只是一个集体,难道这个集体中的某个领导者犯得着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警察荣誉感去起诉造谣媒体?得罪媒体人?下回记者专盯着你们“丰都交警”,就问你们怕不怕!别说没有过错了,就是有点小瑕疵也能给你放大曝光。到时候看上级领导是向着媒体还是向着你们。
所以,即便是口误、笔误、甚至于是诬陷!现在警察也拿无冕之王没有办法,还有哪位领导愿意捍卫警察的荣誉感?最烦那种领导平时口号喊得比谁都响,真正遇到事了,一个个都一声不吭!
作者:王奕佳